“江苏省国画院系列学术邀请展——马刚中国画作品展”丨陈子游:自然与绘画的巧妙融合
发布时间:2024-09-10 13:43:23

  一直想把在南京看马刚画展时的感受写下来,也不巧,这一段时间多在外出差,没能静下来思考他画展时的感受和他对当代中国画尤其山水画艺术语言探索和研究带来的一些启示。近日,承办方把我在马刚南京画展中的视频采访,整理成文字后发来让我审阅,当时的发言,可能有点激情所致,随意发挥了,但由此也算是找到写此文稿的一个切入口。其实,我确实也忘了当时在那里说过些什么,再读采访稿时,显得有时间性现场感,语言很鲜活,若改成叙事性的文字也就不搭调了,写文稿是需要逻辑在其中才行。印象里,现场采访那些语言都是从马刚的画里面带出来的,很真切。这不,三个月过去了,无论是他的画展内容还是开幕上遇到的友人们,我想,都应该对马刚点个赞,赞其画展做得很成功。

  2024年6月5日下午,“江苏省国画院系列学术邀请展——马刚·中国画作品展”的开幕式现场,来了许多专业人士,主要是以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家和南京画坛的高手们,还有从全国奔来的马刚亲友团成员等百余人参与,我算是一位观察员,也很欣慰,展场里相遇不少熟悉的朋友们,朱道平、徐惠泉、胡宁娜、方向军、王万成、刘云、杨大伟、杜小同、王犁、刘懿、陈明、秦修平、姚媛、梁羽、杨勇、陈瑞、房汉陆、葛高潞……

  开幕式上,江苏省国画院前院长周京新先生对于马刚来南京江苏省国画院办展展给予高度评价,分析画作时也非常专业、中肯和到位,对于当代山水画家而言,能够做到马刚这样一种独有的艺术语言,实属不易。他在绘画上具有三种能力,一是自然山川与绘画语言之间的融合;一是传统人文与当代探索之间的融合;一是北方苍浑与南方秀润气息之间的融合。周老师说能做如此纯粹,又有个性特征、个人艺术语言的画家并不多。还有其他几位专家友人也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赞许。

  从现场展馆布置上看,此画展也很用心,使得马刚的画展作品整体呈现效果很好。展览分上、下两层,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分别展出了他不同时间的山水画作品,既有大制作,也有小品画,甚至能见到许多铅笔、毛笔手稿,让人感觉精妙有味道。开幕式现场的一层厅内,是以“西北关情”为主题,作品幅尺有大有小,有组画系列。开篇以一组《西北底色》系列(2015年)作品呈现,共六件,非常出彩。从六件作品去感受,仿佛能把观者带入看到现场写生一样,多以树木、山坡为造型素材,不见云与水,实中有虚,画面留白极有特点,给人印象很深刻,其特色是笔笔生发,由简入深得来。比如《西北底色之一》,这里只有几组线条,就已经把山坡、树林结构在一起,造得一处妙境,那些眼中的实景被虚化,突出了笔调的意趣和松脱感,恰如佛家所讲的“空即色,色即空”的理念,生出了活泼泼的感觉。再比如展出早些期2010年之前创作的《晚来天欲雪》《村映寒塬日已斜》《青海写生》《浩然天地秋》《春雨润山家》《日长风静》《渭水河畔》《苍塬古韵》《山居静处》《山映斜阳》等画作。

  我常常在面对未见过的画时,也需要沉思许久,看看是否找寻到我经验里的那些写生方式,或者作者笔下的那种生涩感,这是我喜欢的。比如早期《青海写生》系列作品,就很生涩,非常入景,有体积感,有份量,颇具西北自然风情,让人一看便知,有透视效果,以至于点画用笔显得绵柔,画面形与色极富整体状态,有了沉重苍郁之气格,那悠远的青海在雪山蓝天的印衬下,变得清晰而浑然一体,明显地与近些时间的画有区别,其中《青海写生之一》《青海写生之二》最明显,是值得关注的。

  另一幅作品《朝露》,虽然是2018年所画,这一类模式的创作,要比之前的作品显得更加有内涵,山坡、村庄以及西北风情上的感受力就更强烈些。这种方法,相比于其他时间的创作,是因为这样的画作结构,除了眼前的山水风貌以及基本特点的土坡存在与水之间的关联外,作者在一笔一画的构思中都赋予画面的节奏,显得很是虚空、悠远。当然,这类画法自然也与景色相宜,画到得意之处便不可添加笔画或减少形色,很有度。比如,其他的作品像《古塬新绿》《寒塬初照》系列《依东风》系列等都有类似的表现。

  移步地下一层,这里几乎是现场写生的作品,很有新鲜感,见到每一处写生的感觉都有所变化,包括不同时间完成的,其手法和呈现都有质的变化,积累到这么多类别的写生作品,真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石窟对线年的《马蹄寺写生》系列作品很有新意,特别是《马蹄寺写生之一》,留白非常多,上半部是写稿,下半部呈空白状,看上去像是未完成的画作。空白处是马刚留下准备写题记的,但当作品从装裱师傅那里拿来以后,空白处的“留白”却成了一种新的角度和视觉观感,这种不作为反而成全了这幅作品。当然,还有《千佛崖》《马蹄寺石窟药师殿》以及其他有关马蹄寺写生的内容也有不俗表现。比如《榆林窟写生》系列,一组共15帧,这里写生,是记录性手法,简约轻松,赋予鲜活感,不确定状,没有什么套路,偶发性极强,使得每一帧的表达独一无二,包括画面里大佛头和纸面上的许多文字也说明了画家对当时的画画的状态进行了记录,读其文字如深临其境般享受,也让人会浮想联翩。而另外一组《对望》系列,其《对望之一》《对望之二》《对望之三》都有很好的特质。

  在旁边展区是“黄河观想”主题,都是与黄河相关联的写生与创作,呈现出一种西北山川的力量感,比如《延安壶口》组画,是2021年的画作,共六帧,此稿意外呈现出一种描述方式,完全是别样的造化,那纸面上已经没有什么具象形色的束缚,自然而然地造出了一种天地,恰若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气象,体味气势雄浑,在点画疏密间有漫漫貌相,行云流水,顺势而造所得,突显气魂,难得。这里还包括《黄河一曲抱村流》《平山湖大峡谷》《青海循化纪事》《云收天淡》《朔云横天高》《白方如絮拥苍山》《壮哉组练从天来》以及《桃花源》。作品《桃花源》是写生稿,写得一派春色,多以勾勒淡染,那些一笔一画的造境,现场当即被净化,那些树木、山坡为主题的心中桃源之境,有了一种自然放逐的精神洋溢出来,并且,以笔墨的书写感最浓郁。笔墨与结构的关联是在的节奏韵律凸现,又有浓淡、粗细、长短等符号,呈现虚实的美妙感,充裕而精彩。还有一组《窗外》系列,共四帧,2019年所画,其中笔法的锋值很高,其形和色的浪漫感尤为突出,点点勾勾,起收有度,有味儿,体现诗意化的效果,看出作者有玩味之心,可造化,可冥想。包括作品《雷坦河畔的星期天》,天真浪漫,别出新裁!观察这些作品之外还有《耕山》《祁连山写生》《临夏太子山》《渭河源》《雨后》等等,最注目的一幅《毛河写生之三》,置放在画展入口的第一件画作,受人喜欢。

  在展览中,马刚有意展出几幅“在别处”写生的作品,如在江西婺源写生的《一片闲云足卷舒》,此画法带强烈的个人主观性,那些山和岩璧,以及高岭峰峦的结构,是因云水而妙绝,似乎在峰峦之巅可以拨开云雾,晓见宇环,放眼神灵,直面悠然之境,好不快哉!若有微风徐徐,拂面入心,养得浩然荡漾,无限精神汇聚,即是意,又是境,难以言表了。另一幅云南写生作品《普者黑仙人洞古村落》,有云海、远山、房舍看得见的相,以比较错落有致的方式去思考,去实践,具有大气格的精神体现。

  面对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展览,我观察后,确实,对于个人而言,画家马刚是很给力的,他的这些山水画创作,尤其近几年的写生稿,突破的不仅仅是当下的中国画语言方式,正如我在现场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展览里里外外展示了大幅作品、手稿以及许多现场写生作品,整体非常生动。我理解,当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时,会发现前人的传统非常深厚,高手如云,要从中脱颖而出,确实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次展览不仅仅是马刚个人的山水画创作展示,更重要的是,它将对北方山水画家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提供一种新的启示。因此,我认为这次展览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也展示了马刚先生在北方尤其是西北这个大的地域框架中的独特艺术效果。数十年来,西北的山水画主要受到长安画派的影响,特别是石鲁先生及其长安画派推动了整个新时代山水画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到第二代崔振宽、郭全忠等,而第三代像邢庆仁、马刚等艺术家也逐渐崭露头角。马刚作为长安画派第三代的代表之一,既继承了西北的传统风尚,又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作品区别于江南文人们的小桥流水画法,也不同于东北、内蒙古、山西以及山东画家们的艺术感受。他在从自然到笔墨的转换过程中下了很大功夫,作品中那种温润的质感,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说的‘浑厚华滋’,在马刚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我与马刚先生有着二十多年的交往,对他的创作历程非常敬重,同时我们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作为一个艺术实践者,我认为,他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突破,需要更加地从自然中获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超越自然,实现“师造化,师我心”的境界。我理解,最终,艺术家应走向“师我心”的高度,在艺术语言上变得更加抽象、更具意蕴,这将使具象的现实逐渐模糊,达到更高的艺术表达层次。我还认为,未来马刚先生在创作上还有更大的空间。正如他的老师贾又福先生所展现的辽阔与意象一样,马刚有可能在未来走向更加孤寂、独一无二的境界。我相信,一个艺术家需要敢于挑战自我,追求无人知的境界,这是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努力的方向。

  对于当下的文化艺术界而言,重视宏大叙事,直接减弱了个人艺术探索的空间,更多风潮也逐渐是在往制作的方向在推进,这样的动向也越来越明显,虽然显得多元和开阔,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手法、语言出来,但人文精神的含量越来越不尽人意,而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精神和个人创造的那份纯粹感被减少。我理解,只有用认识自我与世界,自我与周遭,自我与心灵之间的那份真情实感来面对于世界的变化,才有可能找回人文艺术精神的本源。

  画家马刚在南京的中国画作品展所呈现的状态,正如他在《看山》这本书里的一句话:“面对今天的时代,在这样的语境里,在具体的问题中去探究,去表达自己,寻找自己情感的依托。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具有的价值与意义,这一切都实实在在,急不得。”很显然,马刚是不打无准备之战的。

  马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兰州财经大学教授、西北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山水画高研班指导教师。作品入选原文化部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原文化部第四届全国画院展优秀奖,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艺奖”、“甘肃文艺突出贡献奖“,获“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教学名师等奖励和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山东“双引擎”驱动 雁阵集群与“头雁”企业共绘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山东聚焦三大问题治理电视“套娃”收费乱象,开设“免费专区”、压缩收费包比例70%以上

  山东高考普通类常规批第2次志愿投档情况表出炉:超特招线分考生被广西大学“接住”

  传播山东金融好故事,倡树服务实体好品牌!2024山东好品金融发布仪式举办

  山东将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发展和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打造“四大高地”,建设“两大标杆”

  日兰高铁即将全线开通,列车班次、票价公布!乘G2103次列车,济南到郑州3小时到达

  山东16市试点“住院免押金”背后:考虑逃费风控,多在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开展

  山东这俩城市迎来无人驾驶“路试”!盘点无人驾驶公交、网约车全国多地试点之路

  昨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围绕山东完善建立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2023年以来,山东全省各级各部门接办8.3万件举报兑现千万奖金,助力安全生产“双下降”

  景区“长”满外国人——6月山东入境游订单增长翻倍,如何接住这“泼天的富贵”?

  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山东从这四个方面发力……

  山东省“‘镇’兴路上”网络主题活动启动,深入挖掘阐释山东镇域经济发展新路径